珍珠——海洋恩賜的有機珍寶
珠寶介紹:珍珠的誕生與分類
珍珠,這來自海洋的瑰寶,自古以來便是權力與優雅的象徵。其獨特的光澤與溫潤的質感,使其在珠寶界享有不可撼動的地位。珍珠的形成是大自然神奇的傑作。當外來異物(如沙粒或寄生蟲)侵入蚌或蠔的殼內時,為保護自身,這些軟體動物會分泌珍珠質(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和有機物質)層層包裹異物,經年累月,最終形成我們所見的珍珠。根據形成方式,珍珠可分為兩大類:
天然珍珠:
天然珍珠在海水或淡水水域環境中偶然形成,極為稀有如波斯灣產的天然珍珠最為著名。 論價格,固然是天然珍珠較昂貴,皆因天然形成而又形態、光澤皆漂亮的珍珠,相當罕有,亦可以達天價。
養殖珍珠:
通過人工植入核刺激蚌類分泌珍珠質而形成,現在市場上大多數所售賣都是養殖的。養珠的形成,與自然珍珠極相似,差異只在於蚌不是受自然進入的外來物質刺激而分泌珍珠質,而是養殖者刻意把一顆貝殼圓核放進珠體內,令其受刺激而分泌珍珠質。雖然養殖珍珠價值不及天然珍珠,但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佩戴價值。市場上通過人工植入核刺激生成包括Akoya(日本珍珠)、南洋珠(澳洲/印尼)、大溪地黑珍珠等。
Akoya 養殖珍珠(Akoya cultured pearls)
Akoya是最常見的海水養殖珍珠類型之一,由於它採用馬氏貝(Akoya oyster)養殖,因而得名。Akoya珍珠技術由日本人御木本幸吉(Mikimoto)研發,以日本為發源地,因此又稱為「日本養珠」。時至今日,日本和中國均有生產 Akoya 養殖珍珠。
南洋珍珠 (South Sea Pearl)
產于南太平洋水域(即澳洲西北海洋、菲律賓及印尼)一帶的南洋珠,是在一種稱為白蝶貝的野生蚌貝裏孕育成長的。由於白蝶貝是一種非常珍貴及脆弱的生物,必須於穩定、優良及未受人工污染的海灣環境下成長,而它亦是世界最大的珠蚌,是以培殖出來的南洋珠的形狀也較一般的淡水珠、養珠或黑珍珠為大。因此,南洋珍珠的身價,自然亦更為昂貴。 南洋珠的價值乃以其大小、顏色、形狀、光澤及淨度來評價。當中以又大又圓又夠搶眼的粉紅珠最為珍貴,如大至十八至二十毫米者,則相當罕見。而形狀方面,南洋珠的形狀很多,有圓形、橢圓、環形、鈕形、亦有不規則形狀,形狀愈圓愈是罕有。
大溪地珍珠 (Tahitian Pearl)
大溪地珍珠,有別於日本珍珠及南洋珠,可謂異常珍貴。因為珍珠本身是由一種珍貴的黑碟蚌(一種只限生長于天然、無污染的波利尼西亞水域的稀有蚌類)養殖出來,其不同程度的灰色中,帶有不同的幻彩顏色,因而令珍珠更與別不同。加上其養殖環境,及采珠過程的要求非常嚴謹,每一百個獲殖珠的黑碟蚌,只有五十個能成功培殖出珍珠,當中更只有五顆是完美無瑕,因此每顆珍珠都珍貴無比。
淡水養珠
淡水養珠,是無核珠的養珠,多產於河,或湖的蚌的體內。手術過程與養珠相似,但淡水珠的體積較小。一隻珠蚌更可飼養多達數十粒淡水珠,因此淡水珠的價錢往往比海水養珠便宜。
決定珍珠價值的品質:
珍珠的價值主要由以下因素決定:
光澤: 珍珠表面的虹彩效果,越強烈越珍貴。
圓度: 正圓形最為稀有,價值也最高。
大小: 直徑越大,價值越高。
顏色: 白色、金色和黑色是經典色系,但南洋珠的粉紅色和大溪地珍珠的灰色調也極具收藏價值。
淨度: 表面瑕疵越少,價值越高。
保養秘訣
遠離酸性物質:汗水、香水會腐蝕碳酸鈣結構,佩戴後務必擦拭。
維持濕度平衡:過乾會龜裂,過濕易發霉,收納時放置於透氣軟布中。
重新串聯:珍珠項鍊的絲線每2-3年需更換,防止斷裂遺失。